行业资讯

秉承“认证、检测、标准”三位一体的愿景

佳防研主要从事面向全国、全行业的产品认证、产品检测和标准制修订三项服务。

企业管理

十大机遇!民营企业标准化工作

发布日期:2025年05月12日来源:浏览量:

来源:学习标准化

4月30日,新华社发布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,并于5月20日正式实施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给民营企业标准化工作带来了十大机遇。

一、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的法治化突破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明确将标准化纳入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,首次提出“标准创新型企业”制度。民营企业可依托该法申请标准化专项基金,如福建省设立的标准化创新贡献奖,对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。具体操作中,企业可联合行业协会申报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,例如山东东明石化通过“绿色炼化技术标准体系”获得国家专项补贴,实现生产同等石化产品减少原油消耗60%。政府应建立“标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”政策,将标准制定成本纳入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,降低民营企业参与标准化的资金门槛。

二、市场准入放宽与标准引领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,允许民营企业平等参与传统垄断行业标准制定。例如,宁德时代主导制定的车用动力电池国际标准,使其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7%。建议民营企业聚焦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,联合科研机构制定团体标准,如厦门狄耐克牵头制定的楼寓对讲系统国际标准,推动中国企业占据全球60%的市场份额。同时,可利用“标准+认证”模式突破国际贸易壁垒,如福建致青生态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,获得欧盟有机认证,产品溢价率达30%。

三、技术创新与标准转化的双向赋能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鼓励民营企业主导国家重大技术攻关,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。典型案例如九牧厨卫构建的JSQS供应链标准体系,帮助100余家供应商产品直通率提升4个百分点,年增效1700万元。企业可建立“技术专利化—专利标准化—标准国际化”路径,如宁波凯福莱特种汽车主导制定的负压救护车国际标准,推动其产品出口量增长120%。政府应设立“技术标准创新券”,对企业标准与专利融合项目给予50%的研发补贴。

四、知识产权保护与标准融合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强化知识产权与标准的协同保护,明确专利实施强制许可规则。民营企业可探索“必要专利(SEP)”声明制度,如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开224项核心专利,构建技术壁垒的同时提升行业话语权。建议建立“标准必要专利数据库”,如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动的“专利导航工程”,帮助企业规避侵权风险。对于国际标准中的专利纠纷,可依托“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”,如福建省为企业提供的跨境标准诉讼支持,降低维权成本。

五、国际化标准战略的全面布局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,如福建提出到2027年民营企业主导制定15项国际标准的目标。企业可采取“借船出海”策略,如九牧加入ISO/TC 218卫浴设备技术委员会,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主流。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可推广“标准互认”机制,如浙江民营企业在东盟国家实施的农产品溯源标准,使出口通关时间缩短50%。政府应建立“国际标准化人才库”,对参与ISO/IEC工作的专家给予每人每年20万元的补贴。

六、绿色低碳标准体系的先发优势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将绿色发展纳入民营经济考核指标,如山东对实施低碳技术标准的企业给予碳排放权交易优先配额。民营企业可抢占光伏、储能等领域标准高地,如宁德时代制定的电池系统热扩散标准,倒逼行业安全门槛提升。建议建立“碳足迹核算标准”,如福建致青生态通过《超高温堆肥技术规范》,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,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。政府应推出“绿色标准认证补贴”,对通过ISO 14064认证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。

七、数字化转型标准支撑的场景落地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数字化共性技术研发,如山东对智能制造标准应用企业给予设备投资30%的补贴。企业可构建“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”,如海尔航天冰箱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,将产品不良率从2%降至0.1%。建议推广“数据确权标准”,如厦门狄耐克制定的智能家居数据安全标准,使其产品在欧盟市场获得GDPR认证。政府应建设“中小企业数字化标准服务平台”,提供免费的工业软件和标准模板下载。

八、中小企业标准化扶持的精准滴灌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要求建立中小企业标准化服务体系,如福建省开展的“标准问诊”活动,为1000家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。建议设立“小微企业标准化托管”机制,如浙江通过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翻译、认证代理等服务,降低合规成本50%。对于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可实施“标准领跑者”培育计划,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进入榜单的企业给予300万元奖励。政府应建立“标准化服务券”,企业可凭券购买第三方机构的标准咨询服务。

九、产业链协同标准化的生态构建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标准化,如九牧帮助100余家供应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,实现供应链整体降本增效。建议推广“链主企业+标准联盟”模式,如宁德时代联合200家配套企业制定动力电池回收标准,使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5%。在区域层面,可建设“产业集群标准综合体”,如广东佛山陶瓷产业集群通过统一产品标准,使出口退货率从8%降至1%。政府应设立“产业链标准协同基金”,对跨企业标准合作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。

十、标准动态调整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要求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制度,如福建每两年开展一次标准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。企业可采用“敏捷标准化”模式,如海尔航天冰箱每季度更新技术标准,确保产品迭代速度领先行业30%。在人才培养方面,可推广“标准化工程师认证”,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清华大学合作的“标准创新领军人才”项目,培养复合型人才。政府应将标准化纳入职业教育体系,如山东在高职院校开设“标准化管理”专业,年输送人才5000名。

结语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“四梁八柱”式的制度保障。民营企业应把握政策红利,通过“技术—专利—标准—品牌”的闭环创新,实现从“跟跑者”到“领跑者”的跨越。政府需构建“政策激励+服务支撑+生态培育”的三维体系,推动标准化成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

版权所有©佳木斯防爆电机研究所有限公司      黑ICP备13001165号-2

访问次数: